公司資訊
浮雕是工藝品上進行裝飾常用的一種方法,種類較多,一般以雕刻的程度分淺浮雕、中浮雕、深浮雕、鏤空浮雕、錦地浮雕、陰線刻等六種裝飾形式。
淺浮雕:琢刻較淺,深度一般不超過2毫米。層次交叉少,場以線面結合的方法增強畫面立體感。
中浮雕:剔地稍深,地子深度在2—5毫米之間,層次因深度的增加而比淺浮雕更富有變化。
深浮雕:即半圓雕,部分已于圓雕無疑,常凸出在器身之外,層次交叉較多,立體感極強。
鏤空浮雕:又叫“透空花”,是帶孔眼的浮雕紋飾,由于孔壁厚度的限制,鏤空浮雕的層次不多。鏤空浮雕有玲瓏剔透、花紋突出的特點。
錦地浮雕:在浮雕的“地底”勾刻花紋,為錦地浮雕,此類浮雕有利有弊,處理的好給人以富麗堂皇之感,處理不好會顯得雜亂無章,主次不分。
陰線刻:陰線刻又稱陰勾花,嚴格來區分并不能算是浮雕,其只勾線并不剔地,可單獨在器皿上裝飾,因其表現力有浮雕之感,故歸為浮雕的一種裝飾方法。錦地浮雕的“地底勾紋”就屬于陰線刻。
浮雕的圖案從表現形式上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抽象藝術表現,一類是具象寫實表現。抽象表現形式多以紋線為主,如雷紋、勾連紋、饕餮紋、夔紋等。寫實類的主要以花卉、山水、人物、瑞獸等為主。
浮雕圖案因表現形式的不同也產生出多種構圖方式有抽象藝術表現常用的連續式,有寫實圖案常用的對稱式,還有呼應式、旋轉式、角隅等多種構圖形式。
一、連續式
有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其特點是可將一個或幾個圖案紋樣為單元,向兩邊或上下左右延續,二方連續在器皿上應用較多,單元圖紋的延續或套連或并連,或隨意穿插添加,變化多端,節奏感極強。
二、對稱式
根據傳統圖案的主要構成方法,在器皿上應用多,主要有上下對稱和左右對稱。
三、呼應式
呼應式為傳統構圖方法,往往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東西,以對角或主次相互呼應的構圖達到平衡的目的。此種構圖常出現在器皿的圓雕或深浮雕中。
四、旋轉式
旋轉式紋樣帶有方向性旋轉感,骨架似紡輪,民間稱之為“喜相逢”,此類圖案多施加在圖形邊框中,動感十足。如“卍”字,太極,團鳳,鴛鴦等。
五、角隅
器皿邊角的圖紋結構,紋樣輪廓隨邊角形狀變化。按照浮雕在器皿裝飾的六大類,浮雕工藝制作也有六種,即淺、中、深浮雕制作工藝,鏤空浮雕、錦地浮雕制作工藝以及陰線刻。
淺浮雕與中浮雕制作工藝極為相近,其區別只在于剔地深淺以及層次多少兩個方面。淺、中浮雕的制作,都需要先將圖案畫好,為了保障對稱圖案、連續圖案的同一性,一般只畫圖案的一半,然后拓出另一半。畫圖案時要保障墨線的均勻。圖案畫好之后進行依圖勾線,勾線時要注意把握地底與浮雕圖案的深度。浮雕輪廓線的深度根據層次而定,但是決不能超過地子的深度。這就要求勾線時,作者心中有明確的層次劃分和深度把握。
另外,浮雕落地有整體落地和斜面落地之分,一般有邊框的浮雕采用整體落地,而不帶邊框或極薄的浮雕采用斜面落地的方法體現浮雕效果。
深浮雕的制作工藝主要分三層,一層屬半圓雕,立體感強;二層與第三層的厚度近于中浮雕和淺浮雕。深浮雕的制作先出地子然后分塊面琢制。一般塊面琢制的順序是先一層,然后一是二層、第三層。整體造型完成以后,則進行細部處理,細部處理的順序由下而上,與塊面琢制相反,從第三層開始,上層的細節完成。
鏤空浮雕的工藝制作作主要的特點就是鏤空,一般鏤空采用點色透孔的方法。在花紋畫好以后,一般現在需要鏤空的地方涂上顏色(為醒目,多用紅色),然后涂以定畫液或漆片酒精液,使顏色不會脫落,在用小鉆石粉棒透孔。透孔磨除鏤空處的余料,再用擦條蘸細金剛砂擦平輪廓。這樣鏤空處的余料基本剔除,然后才會開始浮雕制作。
錦地浮雕因為地底工藝,所以一般在整體浮雕畫圖時不繪出錦地紋線,待浮雕完成以后再勾紋琢刻。其琢紋實際操作與陰線刻手法相同。
陰線刻的勾線琢紋大致有兩種,一種是與浮雕勾線相同的垂直勾線;一種是用于鑲嵌金、銀絲的勾線。此種勾線特點是陰線溝槽上窄下寬,實際操作時極難掌握。
- 上一個:城市雕塑美丑誰說了算
- 下一個:如何辨別雕塑藝術品的真偽?